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4:38 点击次数:110
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
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
你敢信吗?
一种在中国登峰造极、被誉为“瓷中君子”的绝美瓷器,在一场浩劫中人间蒸发,失传了整整800年。
当它再次惊艳世界时,却成了日本的“练上手”,其顶级大师被日本奉为“国宝”。
这段历史,就像一根刺,扎在中国文化爱好者的心里。
事情的转折,发生在了20世纪末。
展开剩余91%当所有人都以为这门技艺的“正统”已在日本时,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河南大叔,用近乎疯魔的十年,硬生生将这段断裂了800年的文明,从冰冷的史书和破碎的瓷片中,重新“抠”了出来。
“瓷中君子”的辉煌与陨落
这位大叔名叫柴战柱,他要复活的,是“绞胎瓷”。
这玩意儿有多牛?简单说,就是用两种或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,像揉面一样绞在一起,然后拉坯成型。
它的神奇之处在于,你看到的外部花纹,和它内部的纹理,甚至和它底部的纹理,是完全一致、贯穿始终的。
这种“表里如一”的特性,让它在崇尚风骨的宋代,被文人雅士冠以“瓷中君子”的美誉。
唐代初现,北宋鼎盛。
当时的河南焦作修武县当阳峪,是全国的绞胎瓷生产中心,其地位堪比后来的景德镇。
宋徽宗、苏东坡都是它的“铁粉”。可以想象,在那个风雅的时代,一件拥有如行云流水、如木石纹理、如羽毛层叠般花纹的绞胎瓷器,是何等的艺术珍品。
然而,盛极而衰,只在一瞬间。
公元1126年,“靖康之变”爆发,金兵南下,北宋灭亡。
当阳峪窑区被战火夷为平地,工匠们或死或逃。
传说,金人觊觎这门绝技,曾想诓骗工匠,但工匠们宁为玉碎,在逃亡前砸毁了所有瓷器和窑口,带着秘密四散而去。
自此,窑火熄灭,传承断绝。这项被誉为“织锦瑰宝”的技艺,在中国的大地上,彻底失传了。这一断,就是800多年。
“墙内开花墙外香”的文化尴尬
中国这边陷入了漫长的沉寂,但故事并没有结束。这门技艺,以一种我们不愿看到的方式,在海外“复活”了。
在日本,一种名为“练上手”的陶瓷技艺逐渐发展起来,其工艺原理与绞胎瓷如出一辙。
至于技术如何传过去的,说法不一,或许是唐代的遣唐使,或许是宋末流亡的工匠。
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日本将这门技艺传承、发展,并融入了自己的审美,风格趋于柔和、内敛。
甚至出现了像松井康城这样被授予“人间国宝”(相当于中国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)称号的艺术家。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当中国学者开始重新关注这门失传技艺时,很多时候还需要参考日本的研究成果。
日本古陶瓷专家小山富士夫等人,根据在中国发现的蛛丝马迹,对当阳峪窑址进行了考察和研究,其著作反过来又在日本推广了“练上手”技艺。
我们自己的宝贝,失传了,忘记了,最后却由别国发扬光大,甚至成为其文化名片之一。
这种感觉,五味杂陈,是所有人心头挥之不去的“意难平”。
一个“疯子”的十年豪赌
转机出现在20世纪末的河南焦作。
新中国成立后,官方和学术界曾多次尝试复原绞胎瓷。
故宫的专家们数次考察,国营陶瓷厂也曾立项研究,甚至在1981年后,故宫专家梅健鹰教授凭借深厚学养,成功复烧出样品。
但这些努力,或因技术不稳定无法量产,或因专家年事已高精力有限,未能将这门技艺真正“复活”并推向大众。
真正的破局者,是一个叫柴战柱的本地人。
他1964年出生,15、6岁就在窑厂当烧炉工,是个地地道道的“土专家”。
也许是天天守着故乡的古窑址,听着老人们讲述当阳峪曾经的辉煌,一种执念在他心里扎了根。
1989年,25岁的柴战柱正式踏上了这条“不归路”。
这不是一条浪漫的艺术之路,而是一场倾家荡产的豪赌。他跑遍了当阳峪周边的沟沟坎坎,就为了捡拾一小块宋代瓷片,从中揣摩古人的配方和手法。
他曾满怀希望地跑到景德镇拜师学艺,却被拒之门外,因为那里的主流技艺与绞胎瓷完全是两个路子。
求人不如求己。柴战柱在自家院里建起小窑,白天打工养家,晚上就一头扎进瓷土和火焰的世界。
绞胎瓷的烧制难度极高,两种以上不同收缩率的瓷土结合在一起,在高温下极易开裂、变形,成品率极低。
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,失败是家常便饭。
一窑一窑的瓷器,满怀希望地推进去,拖出来的却是一堆堆废品。他耗尽了所有积蓄,抵押了房产,妻子无法理解,邻里笑他“疯魔”。
他没有退缩,只是默默地记录下每一次的配方、温度、时间……据说,那些实验笔记,最终装满了十几个大箱子。
奇迹发生在2002年。经过无数次失败后,柴战柱终于烧出了一整窑二十多件完美无瑕的绞胎瓷。
花纹清晰,器型规整,釉色温润。
那一刻,当他打开窑门,看到的不仅是瓷器,更是耗费了十多年青春换来的、跨越了800年时空的回响。
中央电视台闻讯而来,播出了“绞胎瓷失传近千年后在焦作重获新生”的新闻,柴战柱一夜成名。
成功之后的柴战柱,没有停留在“复原”的功劳簿上。
他面临一个更深刻的问题:复原了,然后呢?
是把它做成昂贵的艺术品,供奉在博物馆和收藏家的柜子里,重复宋代皇室珍玩的旧路,然后等待下一次可能到来的“失传”吗?
柴战柱给出了一个让所有人,包括那些质疑他使用现代设备是否“正宗”的人,都无法反驳的答案。
他做出了一个关键的决定:让绞胎瓷“活”在当下,让它回归生活。
他成立公司,开始进行产业化探索。
一方面,他创作的《中华龙》等作品被选入九年级美术教材,代表着艺术的高度;他的作品《瓷火》在2025年8月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,进入了国家级的艺术殿堂。
他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拿遍了行业内的大奖。
另一方面,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,他大胆创新,将这门古老的技艺用于制作茶杯、饭碗、文具等日用品。
他利用现代技术解决了传统工艺难以制作大件、成品率低的问题,并开发出扇形纹、星星纹等16种新纹理。
最关键的是,这些日用绞胎瓷定价亲民,让寻常百姓也能拥有和使用。
正如一句朴素的评价:“老百姓天天端着吃饭,就死不了。”
这句话,道出了文化传承的终极奥秘。
传承不是一成不变地复制,而是与时俱进地“活化”。
当一件非遗作品,能被大众消费,能融入日常生活,它就获得了最顽强的生命力。
如今,在柴战柱的带动下,当阳峪周边涌现出三十多家陶瓷企业,绞胎瓷产业重新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。
“中国绞胎瓷之都”的称号也花落焦作。
面对曾经的“对手”日本“练上手”,柴战柱也显得从容和自信。在与日本陶艺家交流时,他坦言“各有各的道”,但在核心技术上,他坚守着不再外传的原则。
这种自信,源于他不仅追平了历史,更开创了未来。
来源:工匠汇·第二届轻工大国工匠|柴战柱:穿越千年窑火去看你
2024-01-23 16:34·中工网
来源:工匠汇·第二届轻工大国工匠|柴战柱:穿越千年窑火去看你
2024-01-23 16:34·中工网
发布于:河南省上一篇:北京圣嘉新医院李石医生:断奶后胸小了怎么恢复丰胸_脂肪_非手术_乳腺
下一篇:没有了
Powered by bob综合体育app在线-ios/安卓-手机版app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